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一对一 > 为您推荐 >

吴军:关于教育,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搞清楚的两个问题

作者: 吴军

  来源:新东方图书

  时间: 2021-08-24 11:16

  什么是有用的知识?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这是教育的两个最基本问题,却也是被今天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忽略的问题。

  当今社会,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说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就很奇怪了,一个人从小学一年级算起,至少读了16年的书,而且中间还要几次过关斩将,居然学的东西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岂不是把人生的时光都荒废了?另一方面,你又会读到大量的新闻报道,说很多行业,特别是需要专业技能的行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比如某公司招一个真正懂得人工智能的工程师有多难,多少学习半导体专业的人凑到一起居然造不出一个芯片,大部分城市医务人员数量奇缺,等等。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现象不是刚出现,而是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过去我们还可以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条件不够好,但今天中国有大量的学校条件远远好于欧美和日本大学,这个现象还在持续,就不能不说是我们在一开始就没有搞清楚教育的这两个基本问题了,即什么是有用的知识,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笨拙的教养》一书的作者汪珺女士,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教育的经验,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两个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她的这本著作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了解,并且认同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她秉承那些传统而有效的教育理念,找到了一条启发孩子心智,培养能力的道路。如果我们套用卢梭在《爱弥尔》中所阐述的观点,主要有这样三个要点。

  首先,教育要遵循自然,要让孩子保持自然的天性。

  卢梭在《爱弥儿》的开篇就开宗明义地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违背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把孩子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变成考试的机器。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进行不必要、甚至有害的早期教育。

  其实,人在12岁之前还没有多少悟性,他们更多地是通过直观感受学习。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地通过感知认识世界,而不是让他们提前学习那些需要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才能理解的内容。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揠苗助长,给他们灌输很多他们天性难以接受的东西,是会适得其反的。

  其次,要把孩子当作孩子对待,而不是当作大人对待。

  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很多家长并不懂得。有人可能会说,这个大道理我知道,你不用再讲了。但是,如果一个家长做了下面四件事中的一件,就说明其实他不懂得这个道理:

  1. 希望孩子考;

  2. 希望孩子懂得需要成年人所具有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明白的因果关系;

  3. 为了孩子将来其实完全不确定的幸福,牺牲掉他当下的幸福;

  4. 教给了孩子太多一知半解的知识。

  为什么要求孩子考是没有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呢?要知道,一个班上50人,有49个都得不了,但是他们依然有权力被公平地对待,需要获得健康成长的环境。很多成年人其实也做不到在一个50人的部门内成为,又何必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这一点呢?当一个家长自己没有做到这一点时,是否自责过呢?如果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和理由责备没有做到这一点的孩子呢?

  很多家长和老师试图通过各种例证像孩子讲述一个道理——现在不抓紧时间努力,将来要后悔。要懂得这个道理是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的,一定要孩子懂,是把他们当成了成年人看待,而不是孩子看待。

  至于为了孩子将来能过一个好生活,把他们的童年变成一场噩梦,更是不应当,也没有必要。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有自己的机会,长辈们完全没有必要,让尚未成年的孩子去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很多十几岁的孩子承载了家里几代人的梦想,这么大的负担一个成年人都未必承受的起,何必要压在一个孩子身上呢?

  还要指出的是,今天好多学校和家长教给了孩子太多一知半解、而且一辈子未必能用得上的知识。卢梭指出,人的脑子里装一点有用的知识就够了。那么什么是有用的知识呢?就是那些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对于装进脑子里的知识,一定要理解,只有理解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今天很多孩子在各种兴趣班学了太多自己并不完全理解的知识,或者培养了很多半吊子的技能,这些都是他们今后的负担,而不是动力。

  汪珺女士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对于如何做到把孩子当孩子看待有着深刻的理解。她在书中特别阐述了如何做到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主角,如何培养孩子走自己人生道路的能力。相信这些对于家长们都会有所启发。

  最后,要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人。

  卢梭认为这是教育的目的,当然对于这方面的教育不需要太早开始,在孩子们成年之前完成即可。《笨拙的教养》的作者汪珺女士则一直把培养“世界的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和卢梭的想法是一致的。

  为了能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人,需要传授给他们有用的知识。英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斯宾塞把知识根据其有用性和紧迫性分为了五个层次:

  1. 直接帮助人谋生的知识,它们包括各种专业技能;

  2. 间接帮助人谋生的知识,它们包括今天学生们在中小学所接受的各种通识教育;

  3. 为人父母的知识,这其实是我们今天教育所欠缺的;

  4. 作为社会公民的知识,这也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没有触及的,也是汪珺女士在书中刻意强调的;

  5. 在社会生活中,提供和享受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知识,这些其实都是锦上添花的知识,当前面四类知识没有获得时,这类知识的优先级并不高。今天很多没有用的兴趣班,其实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向他们灌输这一类紧迫性并不强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下一代,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

  1. 在学习上给孩子减负;

  2. 让孩子能够有时间,有空间自然地发展;

  3. 加强对孩子将来成为社会人的教育。

  这三点,我都非常认同。

  教育孩子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梁启超先生讲“少年强则中国强”,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很多家长和老师有心做好这件事,却感到无能为力。而《笨拙的教养》这本书中则给出了40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都是结合作者游历海内外、与多位家长交流之后总结出来的,我相信汪珺女士的这本书,一定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把我们的孩子培养好!

  吴军,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硅谷风险投资人。他的著作《数学之美》荣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文明之光》被评为2014年“中国好书”,《浪潮之巅》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商业图书”奖。吴军博士曾经担任谷歌研究员,设计了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以及谷歌的自然语言分析器。2010—2012年担任腾讯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等业务的副总裁,后回到谷歌负责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吴军博士自2008年开始从事风险投资,并于2014年作为创始合伙人创立了硅谷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他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

  《笨拙的教养》

  简介:这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教养之旅。作者以国际化视野、多元化视角深入体察、审视中西方教育观念及现状的不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地让孩子充分接受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教育,既有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又有创新性和批判性的思维,从而成长为一个具有"中国心"的世界公民。 在本书中,作者坦言自己是个不的、笨拙的母亲。她将自己初为人母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历经的种种困惑、冲突、碰撞与思考都用真实的事件、具象化的语言一一表述。

(责任编辑:李继伟)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市海淀区私立新东方学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有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速来电与北京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2578989。

热门课程

MORE

福利试听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资料领取

新东方资料站

粉丝福利

北京新东方一对一

低至66元/小时,预约即送多重好礼

一对一福利试听课,低至66元

·  一小时试听 ·  资料礼包 ·  学业规划 ·  学情报告

预约即送:一小时试听、学业规划、资料礼包、学情报告

您已提交成功,请保持手机畅通

关闭

您已提交成功,请保持手机畅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