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同学对于古代年龄称谓知识比较缺乏,但是这些知识还必须要掌握,因为他们时常会出现在文言文阅读当中,所以建议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相关的词弄懂,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古人年龄称谓来源其实是不统一的,大多数是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对于这些信息的详细介绍本文进行了整理并附有解释,希望大家能重点记忆,如果在考试中遇到相关题目,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会轻松应对,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襁褓:本指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引申为婴儿时期。《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孩提:襁褓中知发笑的孩童,两三岁之间。《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始龀:才换牙,指七八岁。《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
垂髫: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指儿童或童年时期。《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束发:总角,未成丁者头顶两侧束发为髻。《林黛玉进贾府》:“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束发,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常以“豆寇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加冠、结发: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之礼,结发戴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而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所成。后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了四十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半百、知命、知天命:指人五十岁。杜甫诗云:“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指人六十岁。“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为六十年。“花甲之年”也叫“耳顺之年”。
古稀:指人七十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耋耄:八九十岁称“耋”,泛指老人。清朝刘大櫆《程太夫人寿序》:“八十、九十者所在多有,惟无德以堪之,则虽有耋耄期颐之寿,与朝菌不殊也。”
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宋朝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以上整理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为学好语文做重要积累,也希望大家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和辛苦付出获取满意的分数。更多学习方法、备考信息、新闻资讯,欢迎访问北京新东方学校高考网。
推荐课程:新东方高考语文系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