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

在美国大农村上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者:廖元辛 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 发布时间:2019-09-24

  一提到去美国上大学,许多人会认为那将是一个高楼林立、喧嚣繁华的世界。再具体点讲,住的地方楼下就是商圈、大超市,不夜城的晚上社交繁忙,而周末各种展览、演出,自己与这个世界共同旋转。偶尔出现的孤独寂寞,也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以消解。

  但现实往往是,自己在美国某个离城市比较远的小镇,日常就是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偶尔开车去遥远的超市买买菜。很多时候都是波澜不惊、平平淡淡的生活。有人说,平淡不好吗?安静的地方专心读书多好。但是,真实情景并不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切切实实影响着人的生命状态。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前财新记者廖元辛。2015年从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后,他用八个月的时间走访了美国三十余所学校,采访了百余位赴美留学生,最终集结成访谈录《新留学青年》。希望过来人的体验,能帮助在大农村读书的你快速理解并适应这种生活。

  01、在大农村,孤独才是生活的常态

  安娜堡,密歇根州第六大城市,常年在全美宜居城市排行榜名列前茅。我曾利用一次周末的机会,过去看望一位去那里交换的朋友。巧的是,我到的时候,正赶上当地一年一度的“ Art fair”(艺术集市)。在被当地人称为安娜堡“仅有的一条街”上,人们悠闲地吃着冰激凌,在临时搭建起的两排白色顶棚的摊位间挑选着各种工艺品,仿佛让人一瞬间回到国内各大景点门前的“民俗一条街”。“你运气真好,现在全城的人都在这条街上了。”朋友这样对我说。

  起初,作为游客,我并没有明显地感觉到小镇的孤寂。直到晚上,夜幕降临,小镇的点点灯火,仿佛萤火虫的微光,让习惯了大都市生活的我感觉到阵阵寒意。朋友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同学家喝酒、打桌游,我连声诺诺,却实则兴趣索然。走在清冷的街头,我凝视着藏蓝色绸带一般的星空,孤独感在一瞬间扑面而来。

  那些生怕自己染上“怀乡病”的留学生,多半会在申请学校时主动规避这样的“小镇”与“乡村”,选择在纽约、洛杉矶一类的大城市落脚。而对于本来就习惯于皓首穷经、在实验室里耐得住寂寞的博士生们来说,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学城,也不失为他们埋首科研、寻求真理的乐土。但对于那些从小在国内喧嚣的大城市长大,却无论是因为专业选择上的追求还是经济上的考虑,阴差阳错地来到美国乡下“洋插队”的留学生来说,小镇上的宁静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折磨。

  对于这种感受,商威有着深切体会。从北京、武汉辗转来到安娜堡,商威起初也对这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感到新鲜。但在新鲜感转瞬即逝之后,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和孤独感便席卷而来。“那时我好像丧失了一种动力,一种真正追求自己意愿的动力。”商威说。

  商威与外界的交流也并不十分密切,这使得他难以在与当地人和其他中国留学生家长里短的谈话中获得太多快乐。此外,除了生活内容上的贫乏,小镇上美国同学相对狭隘的眼光与格局,也让他的孤独显得更加强烈。

  尽管在一年半的学习中,商威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作为班上的唯一一名中国留学生,他渐渐感觉到,无论是学院的课程设计,还是同学们的就业倾向,都与自己的期待格格不入。在远离美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安娜堡,美国同学更多的是想拿到一个学位,然后赶紧去州政府甚至当地的市政府上班,而不是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拳脚,这让商威备感失望。

  而学院邀请当地官员和名人来校演讲,也让在北京看惯了“大场面”的他“一开始听起来还觉得有点意思”,但时间一久,也就备感无聊,“既无法理解,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了”。“总归就是,我无法定义自己在那里的位置。我就是个局外人。”

  生活总是需要一点意义的。在倍感无意义的孤独、空虚与“局外人”的体验中,如何重新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是许多留学生在美国“乡下”面临的共同课题。

  02、如何实现有效的独处?

  商威并没有因“乡居”的冷清而沉浸在顾影自怜的情绪里。吐槽归吐槽,抱怨归抱怨,结束了纽约的实习回到安娜堡,他还是开始了一场自我救赎式的抗争。“在村里的孤独,其实我也没有完全克服。也许完全的克服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我只是找到了比较好的与孤独相处的方式。”(以下内容是商威自述)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真正不感到孤独,那一定是从很好地和自己相处开始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或者说没有特别多的方式可以排遣的地方,就很容易孤独。比如说弹吉他,我知道我是需要一点观众的,完全让我享受一个人弹琴的乐趣,我确实还做不到。但在安娜堡,就只能自己给自己弹,弹得多了,也就没什么兴致。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实习结束之后,从纽约回到安娜堡,我就又回到了这种状态。压抑了一个月,我觉得我得做点什么——虽然当时上有夏课、写论文、在学校的电脑商店打工已经让我觉得很忙了,但是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我还是得做点什么。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了一个计划,就是不断地看电影。10月11月吧,两个月的时间,我一共看了40场电影,都是在学校周边的电影院看的,有些片子还会反复地看。看的时候,我会强迫自己去关注一些之前不太关注的方面,比如拍摄手法,素材的拼接,也包括创作的来源。看不懂的,我就去Google上查。

  这个过程,现在说起来简单,其实当时是很痛苦的。你在美国乡下住过,我觉得这一点你可能会理解,就是从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的状态中试图去寻找一些意义,或者说,从感觉“世界与我无关”到体验到“世界与我有关”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拿看电影来说,一开始的时候,我还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周围有多少观众,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我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到电影上,去关心电影本身是不是精彩。但是看到第40场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就已经渐渐转移到电影本身了,我也就不在意是不是一个人了。习惯了这种状态之后,从安娜堡再回到大城市,会发现自己的心态有了很大变化。

  去年刚去纽约的时候,纽约的那种喧嚣,它的那种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信息量,一开始还是像洪水一般地向我涌来,让我一下子有点手忙脚乱。但现在再去,我就发现,区别是大,但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在安娜堡是10,在纽约是1000,看起来有天壤之别,但实际上,无论是在安娜堡还是纽约,你每天能处理、消化的信息量,可能都只有10。就像胃口,并不是说给你100道菜你就比给你10道菜时更能吃另外呢,还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在纽约,周围的信息汹涌而来,是压到你身上的。而在安娜堡呢,每天的信息就是那么多,你只能主动地去寻求。本质上,这些东西到你心里留下的东西是一样的。

  为什么很多人说在纽约其实更容易感到孤独?我觉得恰恰就是因为,在这么一个丰富的信息量下,你发现与你自己有关的其实也只有那么多。“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都没有”,在狂欢结束之后,你发现自己还是一个人。这种反差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觉得在纽约的大部分人,可能不如在安娜堡的人一样心里平静。

  当然也有一些人,如果说在安娜堡是“小隐隐于野”的话,那他们在纽约就真的像“中隐隐于市”一样,无论外部刺激有多少,他们都只是有选择地接受和自己有关系的那一部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我”在纽约生活,或者在安娜堡生活,其实就没有什么不同了。当然了,这得需要多强大的心理呀!

  03、“我”发现了生活,还是生活发现了“我”?

  从“生活没有意义”的状态中试图去寻找一些意义——商威是是这样讲的。事实上,在我采访的留学生中,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在国内是生活发现‘我’,在美国是‘我’发现生活”是不少学生经历“乡居”生活后的共同感受。

  大城市太过让人眼花的外部世界,时常会“乱花渐欲迷人眼”,让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忘了为什么出发”。而在安娜堡、在斯泰特克里奇、在克里奇帕克。在远离喧嚣的美国乡下小镇,中国留学生反而获得了一次久违的“凝视自我”的机会。

  业余生活的贫乏,让习惯了国内大城市多姿多彩生活的他们,不得不从足不出户便尽享精彩生活的“坐等”状态中走出点一点地蜕变为生活内容的主动创造者。除了“乡居”生活中常见的烹饪与健身,我看到他们旅行,登山,学跳探戈,组织各种沙龙活动,去美国人家里教授中文,在等待实验结果的间隙练习素描绘画。

  正如一位曾在“乡居”期间迷上自画像的受访人向我讲到的那样:当生活变得无趣的时候,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吧!

  本文选自《新留学青年》

  已获作者授权,有删减。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作者:廖元辛

  出版年: 2018年10月

(责任编辑:admin)

预约在线测评, 免费赠送体验课

免费预约

姓 名:

电 话:

时间管理 行为重塑和托福80分说再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有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速来电与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联系,电话:010-6257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