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

北京有“海淀妈妈”“顺义妈妈”,那纽约伦敦呢?

作者:小舟 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 发布时间:2019-07-31

  前段时间,一篇《海淀家长对不起,顺义妈妈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梦想”》的文章在网上大火,作者栩栩如生地介绍了北京的一个独特的圈子。

  一时间连强大的海淀妈妈都“虎躯一震”,明明是拥有社会资源很多的一群人,在教育面前如履薄冰,殚精竭虑。无论社会报道如何呼吁“拒绝教育焦虑”,但现实却总会比我们的想象得要刺激得多。正如谁能想到,今年美国名校招生中竟然爆出“惊天大丑闻”,剧情那么俗套,手段也并无什么技术含量。

  原来在教育这方面,竞争的节奏已经如此之快,让人大跌眼镜。

  1、美国“上东区”,拼个头破血流之地

  正如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上东区”。那在美国上东区的妈妈们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曾写了一本书Primates of Park Avenue,生动地展示了这个地区的教育情况。

  身为耶鲁人类学博士的她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搬到上东区时,孩子刚刚2岁多,但是上东区的妈妈们认为,“如果进不了最好的幼儿园,那孩子就上不了哈佛”。之后她的“教育攻坚战”足足打了六年。

  在美国富裕指数最高的一个地区,作者遇到了一群Glam SAHMs,指代光鲜亮丽的全职妈妈们(glamorous stay-at-home-moms)。她们大多30多岁,拥有名牌大学的高学历,丈夫也多是富有、有权势之人,其中许多人经营对冲基金或私人股权基金。

  这些妈妈焦急地、有时甚至是无情地带着孩子走进社会竞争和学校录取这两种高风险的游戏。从物色公寓、购买学区房、给孩子申请私立校开始,其紧张激烈程度令人咋舌。

  这些孩子平日出入有司机、保姆陪同,还会搭乘直升机去度假。两岁大的孩子,必须上“正确”的音乐课程。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得请家教,准备幼儿园的入学考与面试。到了四岁,不会游戏的孩子得请游戏顾问。

  作者还写到:“上东区的生活自成一格……不是你在那里生了孩子,就自然能融入,得不断修练才行。”由此,作者展开了一系列的神奇的经历,包括专门去买一个铂金包。

  2、阶层分明的英国,一开口就输掉了

  英国,作为一个阶层分明的社会,其顶级阶层的教育更是触目惊心。要说明的是,在英国有钱人并不等于精英上层社会,需要看家世背景以及口音。哪怕是贝克汉姆一家,也得努力朝着贵族靠近,搬到皇家肯辛顿-切尔西区,同时修炼自己的口音,听起来posh一些。

  英国的私立学校提倡的“精英教育”理念,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英国的独特优势。为了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家长们有多拼呢?2017年,《独立报》曾经刊登的一篇文章报道称:至少1/4的英国家长为了孩子上学而搬家。这个比例之高得令人震惊。

  2017年《旗帜晚报》公布的数据显示,伦敦地区内被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评选为“卓越/Outstanding”的小学,学区内房价比全区均价高出8万镑。然而,顶尖私下的名额少之又少,除了出类拔萃的成绩、卓越不凡的素质、良好的家世,还要在出生时就得排队。

  除了这些,英国家长为了孩子在私校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也是非常拼了。今年4月,《泰晤士报》曾报道称,一家英国校外辅导机构推出了针对家长的每小时40英镑的私教服务,培训他们更好地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家长辅导作业,竟然也得请老师培训,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据BBC报道,英国是在家教方面花费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校内科目私人家教的营收规模在2016年达到了20亿英镑。

  3、天空之城,精英化稳固的社会有多可怕

  去年,有一部名为《天空之城》的韩剧,隐射出韩国教育中令人震颤的一面:生活在“天空之城”的精英阶层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几乎付出一切,互相攀比、勾心斗角。虽然电视剧有虚构夸张和剧情化的成分,但是真实的社会也平淡不到哪里去。

  在一本全面介绍韩国的图书《太极虎韩国》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江南妈妈”。首尔的江南地区,是韩国著名的富人区,这里有不少收费颇高的课外补习学校。典型的“江南妈妈”因强迫孩子们参加补习班到深夜而闻名,不管年龄大小都要上各种补习班。

  事实上,韩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非常精英化的社会,从三所顶尖名校毕业的学生,占据了社会精英的一大部分。这迫使人们努力使自己高人一等,继而造成在竞争上的恶性循环。

  每年,韩国大学入学考试前后,都会有高中生自杀。韩国是全球自杀率第二高的国家。 有人认为,这或许源于“韩国人总想向别人展现自己最完美的形象。”而教育作为“赢得面子”的重要方式,其品牌价值成为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过度而竞争背后,是日渐畸形的观念。电视剧的大火,正是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人们所见到的真实景象,教育成了个人竞争的重地,以压倒一切的态势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4、这背后,或许重点已经不在孩子身上了

  社会学家伊丽莎白·霍尔科特(Elizabeth Halkett)在其2017年出版的著作中,研究了美国社会地位的变化标志。名校教育在这一点上被看作了一种奢侈品,它反映了一定水平的地位和文化资本。

  在过去,有钱人用大家可见的奢侈品来炫耀自己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炫耀性消费”。但时代已经改变了,霍尔科特认为,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使这些商品更容易为普通美国人所接受,削弱了它们作为地位象征的吸引力。

  富人越来越多地把钱花在“不可见的、昂贵的商品和服务”上,这让他们获得社会资本,并用来培养孩子。在这些商品中,最重要的是教育。

  不管是“上东区”的名媛,还是“江南区”的妈妈,其实将子女的教育看作是社会资本的一部分,这也促使着自身不断追求看起来是完美人生的动力,她们不断push自己,同时提早为孩子做各种准备。但在有些时候,重点已经不在孩子身上了,当重点偏离的时候,比影视剧还夸张的剧情便上演。

  即便是有这样的社会资本,然后呢?就能代表人生所有的幸福吗?前段时间,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更新到了63岁的一年。这部每隔7年对特定的几个孩子进行的访谈式纪录片,刚开始意在讲述不同阶层之间显著的成长差异。

  然而,当纪录片一直拍到了这些人63岁的时候会发现,比起阶层这个命题,被讨论更多的却是“人生”这个主题,它比任何一个具体的阶层都更显迷人。当伴随着主人公到年迈之时,你会发现什么呢?

  阶级固然重要,它会影响人的教育机会和眼界。但是,阶级并不会限制每个人追求幸福的自由。一些出身并不是很好的人,依旧能从其他领域获得爱与动力,在人生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可能,过得还算幸福,并且踏踏实实地度过普通人生的每一天。谁都不能质疑和否认这样的人生。

  最后,用北大北大教授渠敬东的一番观点作结:

  “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

  “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周成刚在路上”编整,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预约在线测评, 免费赠送体验课

免费预约

姓 名:

电 话:

时间管理 行为重塑和托福80分说再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有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速来电与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联系,电话:010-6257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