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解析
什么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理论与技术方法相结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从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等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融汇交通运输工程与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涵盖了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以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与减灾、防护工程等二级学科,以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工程学、工程地质学、工程经济学等学科为基础。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研究什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限的土地与空间资源和充满障碍的地形地貌,对现代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建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要研究的问题。
从高山到平原、从丘陵到盆地、从陆上到水域、从草原到戈壁,跨越南北、横贯东西,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研究对象无所不在:公路、城市道路、机场跑道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
这些蜿蜒屈曲、无限延伸的道路是如何进行设计,又是怎样将设计出来的内容融入到自然环境中?这些道路在遇到高山大川、坑坎沟涧、江河湖海等障碍物和道路交叉的时候是如何克服的,如何探寻到最优的桥梁工程来跨越或隧道工程来穿越?各种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道路是怎么构成的,都有哪些桥梁与隧道结构形式,使用了何种材料?我国南方高温、北方寒冷、高原缺氧缺水、寒区冬日漫长、沿海多风多雨、沙漠戈壁荒无人烟,在这些不同地区,如何根据各自的气候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修筑出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对环境影响小、景观效果好的道路、桥梁与隧道工程等?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其中,道路工程研究内容包括道路总体、路基、路面、涵洞、排水系统、安全防护设施、绿化和交通监控设施等的勘察、测量、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工作。近些年来,其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到了环境、信息化等相关方面。
桥梁工程研究内容包括桥梁工程材料力学特性、桥梁结构内部构造、桥梁结构外部特征、桥梁结构建造技术、桥梁结构与基础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桥梁美学与力学的辩证结合等。桥梁工程按建造材料不同研究对象可以分为混凝土桥、钢桥、钢混组合桥梁及新型组合桥梁等;按结构受力形式不同研究对象可分为梁桥、拱桥、悬索桥以及组合受力体系桥梁。
隧道工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地下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运营管理等。按研究方向的不同,可分为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隧道工程长大公路隧道通风技术、长大公路隧道的火灾机理与防灾救灾对策、隧道工程渗漏与冻害防治技术、隧道工程质量检测与病害处治技术、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技术等内容。
实践操作技能要求高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力学、道路工程材料、测量学、工程地质、土质学与土力学、水力学与桥涵水文、结构设计原理等等,专业课主要包括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基础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等。
作为传统工科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非常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证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校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实习实训。以长安大学为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需要到野外实习基地进行地质认知学习、地形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实习、隧道勘查设计实习和路基路面施工与桥梁工程认知实习等,并进行一系列与道路材料、路基路面、土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提高试验测试的能力,以及基础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生产实习,深入施工工地,参观在建工程等。
二专业与就业
行业新机遇,发展前景好
2013年颁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规划国家公路网约40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共36条,计11.8万公里;普通国道共200条,计26.5万公里。根据规划,目前尚有约10万公里普通国道需要升级改造,约2.2万公里高速公路在建,2.5万公里高速公路待建,基本建成普通国道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大约还需要20年。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其中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是“一带一路”合作重点之一。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处于建养并重期,以高速公路为例,已建成12.35万公里高速公路需要养护维修的同时,尚面临约15万公里道路升级或新路建设。如果再加上高速公路以外的其他等级公路的养护维修与铺筑,公路建养任务繁重。与此同时,未来我国桥梁与隧道工程将在西南跨越深沟峡谷、西北跨越戈壁沙漠、中东部跨越大江大河、东南部跨越海湾海峡4条战线上全面铺开,对复杂条件下的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将在公路、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市政综合管线规划建设方面满足国家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其相关工程的建设方兴未艾,市场对优秀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广阔,未来发展长期向好。
毕业生就业去向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十分宽广,可以从事公路、桥梁、岩土与隧道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养护、管理和科研工作。
从历届毕业生就业发展看,以长安大学为例,约65%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分布在国家交通建设的各个行业,主要从事生产、技术开发、项目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保送研究生比例11%左右,考研和出国学习的比例在25%左右。学生主要就业单位有: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等世界五百强公司,以及各省、市公路交通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相关企事业单位。部分学生通过各级选拔、考试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
除了到勘察、设计、实验、施工等单位工作,本科毕业后,部分同学还会选择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全国报考硕士较集中的专业有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与防护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道路材料、地下空间工程等。
三报考指南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属于工学中的土木类,是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特设专业。据统计,我国开设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高校有58所,其中,长安大学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同在一个学院,在师资力量和专业实验设施等方面综合实力雄厚,办学历史悠久。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等在土木工程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开设了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等类似的专业方向,是大家重点推荐的实力院校。考生如想报考此类专业,需仔细了解各院校招生专业目录、专业设置等信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心仪院校。
报考时需要注意什么?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生作为国家公路交通建设的主力军,其所建造的交通基础设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因此每个有志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以及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只要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男生与女生均可报考。
下面简要介绍下长安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所院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
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陕西省名牌专业,是教育部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一系列国家级的教学平台;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若干省部级实验室;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的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分别为国家级、陕西省重点学科,所属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陕西省“三秦学者”、“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拥有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在内的教授80余名;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际一流的实验设施,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同济大学道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是其历史最悠久、综合实力最强、专业特色最鲜明的专业之一,多年来取得了享誉海内外的科研成果和辉煌业绩,培养的专业人才桃李满天下。其中道路工程属于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桥梁工程方向和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方向属于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所属一级学科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道路桥梁和渡河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所在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是道路交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主干学科。东南大学桥隧与地下工程系包含有桥梁隧道与岩土工程2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学科重点研究桥梁、隧道、地下工程设计计算理论和工程技术。该专业以土木工程为大平台,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研究开发的创新潜能,可在土木、交通等部门从事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开发等专业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均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科授予权的学科,拥有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道路工程、风工程、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是我国公路交通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市海淀区私立新东方学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有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速来电与北京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2578989。